需要修復的安全感——當離異家庭的傷口成為光的入口

離婚像一場地震,震碎了家庭的地基,也震裂了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信任。對家長和孩子而言,安全感不再是理所當然的空氣,而是需要刻意修復的珍貴資源。這種修復不是簡單的「回到從前」,而是在廢墟上重建一種新的安全感——更脆弱,卻也更真實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一、安全感是如何破碎的?
1. 對家長:自我價值的崩塌
• 「我是不是失敗者?」:離婚常伴隨強烈的自我懷疑,尤其是主動提出離婚的一方可能背負「自私」的指責,而被離婚者則陷入「為何我不值得被愛」的困惑。
• 失控感蔓延:從共同決策變成獨自承擔一切,經濟壓力、教養責任、社會眼光形成多重擠壓,讓人長期處於「戰或逃」的緊繃狀態。
• 謊言與背叛: 若離婚涉及背叛與謊言,更會破壞對親密關係的信任及自我價值。
2. 對孩子:世界運轉法則的顛覆
• 「爸爸媽媽不愛對方了,還會愛我嗎?」:兒童的「自我中心思維」會將父母分離歸因於自己,尤其當目睹爭吵時,更容易產生「如果我更乖,他們會不會和好?」的扭曲信念。
• 忠誠矛盾的煎熬:在父母互相指責的環境中,孩子被迫選邊站,這種情感撕裂比離婚本身更具破壞性(心理學家Wallerstein追蹤研究指出)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當傷口成為光的入口
安全感的重建,本質上是學習與「不完美」共處的過程:
• 對家長:接納自己有時會情緒失控,但承諾每次修復裂痕的速度比上次快一點。
• 對孩子:明白家庭結構可以改變,但愛的能力不會因此殘缺。
「安全感不是沒有裂痕的容器,
而是我們學會了,
如何捧著有裂痕的容器
依然敢於盛裝生命的水。」
——改寫自心理學家Esther Perel
為了讓孩子能夠重建生活的安全感及方向,我們需要先幫助他們整理及消化離異的經歷和感受。孩子在面對重大壓力時,卻很難能用言語去表達內在真實想法。孩子過於複雜和抽象的情緒、而家長也往往也無從入手,不知如何與孩子傾談。
為此,我們也設計了 旅圖「童在」箱,為孩子提供藝術形式表達的出口 (Creative Art Expression),成為家長與孩子在離婚路上一道溝通的橋樑。讓家長可以打開對話之門,讓孩子把父母離婚經驗的概念可視化(Visualization),以便更清晰離異與自己的關係。
透過表達、溝通、對話,整理過去經驗,重新開展對未來的想像,才能對現時生活建立安全感,與同住照顧者建立更深度的連結。